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先进光子技术会议顺利举行

作者:时间:2025-09-17点击数:


2025911日,由广东省光纤传感技术粤港联合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支持的先进光子技术会议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6号馆二楼6A会议室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聚焦光学领域突破性进展分为上下午两场深度报告,盛邀八位学术大咖莅临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听者云集,掌声阵阵,久久不息参会人员呈现了光子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景图谱。


会议在研究中心主任王义平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戴道锌教授做《片上集成光谱仪》报告直击智能感知领域的核心需求系统阐释了基于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技术,实现用于片上光谱分析的各类关键光电子器件,包括超高Q微环、高响应度光电探测器等,进一步发展高性能、低成本、小体积的硅基片上光谱分析系统。

(王义平教授主持会议)

(戴道锌教授做《片上集成光谱仪》报告)


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随后分享《光电融合集成技术赋能6G无线通信》,将讨论推向新的高度。深入介绍了团队最近在面向6G无线通信的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芯片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兴军教授做《光电融合集成技术赋能6G无线通信》报告)


第三位分享的权威学者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周时凤教授,报告题目《高能辐射探测用闪烁玻璃与光纤》介绍了多组分光学玻璃和光纤选用材料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最新进展玻璃微观结构与其闪烁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重点介绍了用于各种闪烁功能(包括高能射线和中子检测)的玻璃、光纤和设备。

(周时凤教授做《高能辐射探测用闪烁玻璃与光纤》报告)


上午最后一场是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首席教授陶光明教授以“智能纤维器件与装备技术研究”为题,指出通过将多种光电功能材料以跨尺度结构集成在柔性智能纤维中,可精准、快速且持续性感知和调控人与物质交互过程中光、热、电、力等多物理参量的变化。介绍团队在智能纤维器件与装备领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陶光明教授做《智能纤维器件与装备技术研究》报告)


下午,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常锐教授主持会议。下午场第一个报告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系张需明教授,围绕“3D打印仿生复眼相机:自适应AI增强弱光成像”主题,讲解了近期研发一种新型人工复眼,利用光纤来模拟小眼,并将271根光纤置入3D打印的半球结构中,实现了180度的视场和30,000Hz的动态响应,是蜻蜓的100倍。进一步利用算法和AI增强来实现光强变化超1000倍的情况下的清晰成像,适合于自然环境下捕捉高速物体的应用场景,如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视觉等。

(廖常锐教授主持会议)

(张需明教授做《3D打印仿生复眼相机:自适应AI增强弱光成像》报告)


然后,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教授分享《大视角高清晰3D光场显示》报告,详细介绍了在大视角高清晰裸眼3D光场显示方面的一些探索。实现了65英寸、120度视角高清晰3D光场显示,具有正确的空间几何位置遮挡关系。实现了空气成像的动态裸眼3D光场显示。实现了传输距离超过21 km的可多人同时观看的远程3D光场视频通信系统。

(桑新柱教授做《大视角高清晰3D光场显示》报告)


接着,南京大学徐飞教授基于“全光纤多功能集成器件”主题,说明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发展,石英光纤中传统的均匀掺杂纤芯和纯包层结构通过融合多结构和多材料而发生了新的范式转变。光纤的这一新兴趋势旨在通过单一结构和材料打破基本限制,并扩展其光子和光电子应用。报告中展示开发的一些全光纤多功能集成设备,并讨论它们在成像、激光和传感方面的应用。

(徐飞教授做《全光纤多功能集成器件》报告)


最后,国防科技大学李灿教授做《高功率光纤激光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报告。时序特性变化:提高材料加工效率、光谱特性变化:提高非线性效应抑制能力。以极限波长、极短脉冲为代表的科学边界探索、以极多功能、极长传输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的突破。

(李灿教授做《高功率光纤激光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报告)


通过八个前沿学术报告,与会者对目前光学领域的科研进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益良多。让我们以光为媒,以创新为翼,共同照亮中国光学事业的未来之路!


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518060

电话: 0755-26001649-8000